《女史箴图》为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。此画根据晋代诗人张华于公元292年写的《女史箴》所绘,用历代贤妃的故事来告诫宫廷妇女需遵守妇德。内容由右至左展开,画心有九段单景式构图,原文题在每一段图像的右侧。《女史箴图》的开端原应另有三段图文,以及第四段题字,但在乾隆时期已不存。
顾恺之画《女史箴图》的文献记录最早出现在宋代。顾恺之(约公元345年-406年),今江苏无锡人,曾为东晋散骑常侍,现传作品为后世摹本。大英博物馆藏《女史箴图》带有显著的六朝遗风,很可能来自5-7世纪,是难得的早期绢本画作。
《女史箴图》有大量题字和印章,部分印章真伪尚有争议,画心左下方的“顾恺之画” 落款疑为后人添加。拖尾部分有瘦金体楷书,现时学者认为是金章宗(1190-1208年在位)的书法,而且应该是晚明时期才跟画心装裱在一起的。拖尾另有乾隆御笔题跋和画兰图,以及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题字。
乾隆时期,《女史箴图》成为清宫收藏,被存放在紫禁城建福宫静怡轩中。1900年,义和团起义,八国联军进京期间,作品流散宫外。1903年大英博物馆从克拉伦斯•约翰逊上尉手上购得此画。
约翰逊上尉于1870年出生于印度,后来加入了英国印度骑兵团,1900年被派到中国参与八国联军之役。他于1900年的8月份抵达北京,并逗留了两个月,他所属的兵团曾驻扎颐和园。根据约翰逊上尉家人的说法,《女史箴图》是一位他曾相助的贵妇赠送给他的礼物。此说法无法考证。
《女史箴图》进入大英博物馆馆藏时已相当脆弱,并且有多次修补的痕迹。1914至1923年间,为了让作品能够展出,同时避免开、收卷时所造成的磨损,博物馆修复人员把《女史箴图》的画心转移到镶板上,又把天头、引首跟拖尾一起装裱在另一幅镶板上。另外,18世纪的天头和邹一桂(1686-1772年)拖尾画作亦分开保存。
2013年,大英博物馆邀请了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书画和修复专家,一起讨论《女史箴图》的状态和保护方案。根据当时的讨论,博物馆于2014年为《女史箴图》定制了展柜,长期存放在第91a号展厅,每年限定展出约6个星期。计划参观前,请先查阅展厅关闭信息。
顾恺之画《女史箴图》的文献记录最早出现在宋代。顾恺之(约公元345年-406年),今江苏无锡人,曾为东晋散骑常侍,现传作品为后世摹本。大英博物馆藏《女史箴图》带有显著的六朝遗风,很可能来自5-7世纪,是难得的早期绢本画作。
《女史箴图》有大量题字和印章,部分印章真伪尚有争议,画心左下方的“顾恺之画” 落款疑为后人添加。拖尾部分有瘦金体楷书,现时学者认为是金章宗(1190-1208年在位)的书法,而且应该是晚明时期才跟画心装裱在一起的。拖尾另有乾隆御笔题跋和画兰图,以及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题字。
乾隆时期,《女史箴图》成为清宫收藏,被存放在紫禁城建福宫静怡轩中。1900年,义和团起义,八国联军进京期间,作品流散宫外。1903年大英博物馆从克拉伦斯•约翰逊上尉手上购得此画。
约翰逊上尉于1870年出生于印度,后来加入了英国印度骑兵团,1900年被派到中国参与八国联军之役。他于1900年的8月份抵达北京,并逗留了两个月,他所属的兵团曾驻扎颐和园。根据约翰逊上尉家人的说法,《女史箴图》是一位他曾相助的贵妇赠送给他的礼物。此说法无法考证。
《女史箴图》进入大英博物馆馆藏时已相当脆弱,并且有多次修补的痕迹。1914至1923年间,为了让作品能够展出,同时避免开、收卷时所造成的磨损,博物馆修复人员把《女史箴图》的画心转移到镶板上,又把天头、引首跟拖尾一起装裱在另一幅镶板上。另外,18世纪的天头和邹一桂(1686-1772年)拖尾画作亦分开保存。
2013年,大英博物馆邀请了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书画和修复专家,一起讨论《女史箴图》的状态和保护方案。根据当时的讨论,博物馆于2014年为《女史箴图》定制了展柜,长期存放在第91a号展厅,每年限定展出约6个星期。计划参观前,请先查阅展厅关闭信息。